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课改之窗>详细内容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阅读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同时新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举足轻重。下面我将主要从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两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正文】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阅读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新语文课标同时提出,语文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举足轻重。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怎样在新课改要求下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二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  

首先,怎样在新课改要求下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首先出示诗句“容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然后顺势引学生入境,俗话说美事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而居里夫人的美丽为什么能够跨越百年定格在历史,定格在人们心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趣便调动起来,同时阅读欲望被充分地激起。。再次,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通过课件展示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过渡到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一幅幅让人难忘的画面震撼了学生,借此境此情我导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学习,这样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效果。最后,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如教学《寓言故事三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人教版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三、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全文的构段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再把这个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学其他的段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法指导。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读课文,提出疑问。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其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激情引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其与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的情怀、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感身受,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融情其中

叶老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尊重不同

阅读过程中,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学生对文章产生感悟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因为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尊重他们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真正加强。

四、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提出文中的“绿”不就是吹的意思,为什么作者非用“绿”呢?通过琢磨,通过比较,学生感悟到“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到了诗人的别具匠心。 玩味优美的句子。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这一段时,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听曲子读课文,想贝多芬创作的经过读课文等,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收获阅读的成果。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利于以后的交际与习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