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明道小学“十三五”课题设计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根据2017年6月11日开题论证会意见修订)

海安县明道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⒈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立项课题《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这项课题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方法途径等的探索研究,赋予了“明道”新的文化内涵,开辟了教师新的发展路径,发现了明道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双向关联。最终课题形成了《行走在明道文化建设的路上》的专著,并获得了江苏省第三届精品课题。

本课题基于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期许,是“十二五”课题的深化和发展,对于进一步丰厚我校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我校的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使得学校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和谐统一。通过建构基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将明道小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办学愿景融入到课程之中,用学校的文化濡染儿童的精神。

第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有三个维度:生命维度、道德维度、智力维度,而这三个维度的呈现集中在课程。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对于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发展教师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使得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学校文化形成勾连。明道特色课程形成了三大类课程体系:明生课程、明德课程和明慧课程,这三大课程在核心素养培养上各有侧重,譬如:明生课程对应健康生活,明德课程对应人文底蕴、责任担当,明慧课程对应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样的勾连使得明道文化与核心素养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照应,相互融合,体现了教育的合力。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学校文化的研究相当丰富,在中国知网检索下来有13万篇之多。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学校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一方面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厘清了学校文化的定义、内涵、特征等,如彭刚、崔允漷等教授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例子,如盐城一小、苏州中学、苏州十中等一批学校的相应研究。

有关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特色课程依附于校本课程,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主张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便应运而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特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经过相当长的研究,对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内涵、特色课程运行机制、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国家的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开发的实例以及出现的问题做全面探讨。但是,如何使特色课程体系化、平民化、精品化,仍然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有关学校文化与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此类研究成果不太显著,不少学校没有能够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只好将特色课程建设依附于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关联上。也有部分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成果,如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校长进行了“建平新文化运动”,秉承“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的理念,继续以“合格+特长”为办学模式,形成了涉及8大领域,100多个模块的特色课程体系。曹国庆、吴支奎、顾云辉等也在学校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的关联性上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但学校文化究竟如何观照学校课程建设?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研究价值

根据我们目前认识,本课题着力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尝试探索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策略;着力于探讨明道文化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关系,形成基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着力研究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明道文化

我校创办于清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的蓉塘义学,办学之始,学校创始人程旭服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程颢,引为同宗,取程颢的号“明道”作为办学的训诫,希望莘莘学子“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在“明道”校训的烛照下,经过240多年的历史发展积淀,形成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明道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明生、明德、明慧”。明生,即珍爱生命,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明德即修炼道德,做一个善良仁爱的人;明慧,即涵养智慧,做一个乐学善思的人。与之一脉相承的办学愿景是“过健康、道德、智慧的明道生活”。

2.特色课程

所谓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规划、开发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校本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地统一于学校教育中,共同形成在目标上各有层次、内容上各有侧重、功能上各有分工的学校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中的特色课程就是明道课程,明道从偏正结构上看,指明了课程的内涵,从动宾结构上看,指明了课程的价值。

3.特色课程建设

特色课程建设是指学校对于特色课程的价值认定、目标规划、内容选择、贯彻实施、全面评价的过程及其结果,特色课程建设既包括有关特色课程的理论研究,又包括相应的实践研究。特色课程建设主要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创生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主体性是指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合作性是指特色课程建设必须注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联系;创生性是指特色课程建设必须具有学校鲜明个性特征;文化性是指特色课程建设必须浸润在学校文化之中。

4.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就是在“明道文化”的滋养下,以“明生、明德、明慧”为核心价值取向,学校全面规划特色课程的开发,形成“明道文化”观照下的特色课程系统,组织师生深度参与特色课程的实施,让学校文化落细、落小、落实,逐渐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进而在此过程中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实现学校“过健康、道德、智慧的明道生活”的办学愿景。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⑴进一步厘清明道文化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关系。

⑵探索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系统开发的路径,建构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系统特色课程。

⑶探索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⑷借助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⒉ 研究内容

⑴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文献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鉴别、整理与分析,了解有关学校文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从中得到有关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启发,从而形成根植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的科学认识。

(2)根植于“明道文化”的课程体系架构研究。认真回顾反思梳理“十二五”课题“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中已经生成的或已初具形态的特色课程,总结提升已有经验,省思研究中的不足与教训,结合明道文化发展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取向,进一步挖掘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清晰架构明生、明德、明慧的明道特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实施的原则。

⑶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生课程建设研究。以“珍爱生命”为核心理念,从给予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关心生命和责任生命五个维度创生明生课程,引导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德课程建设研究。以“修炼道德”为核心理念,从快乐生活、亲和生活、创意生活三个维度创生明德课程,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仁爱的人。
  2.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慧课程建设研究。以“涵养智慧”为核心理念,从人文智慧、数理智慧、信息智慧三个维度创生明慧课程,引导学生做一个乐学善思的人。

⒊ 研究重点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研发;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四、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文献研究、总结反思已圆满结题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江苏省第三届精品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实践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用三年时间完成。

 

 

 

研究步骤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准备阶段

201609~201703

总结

反思

文献

研究

学校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

明道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阶段

201703~201903

实践

研究

明生课程建设研发

明德课程建设研究

总结阶段

201903~201909

经验

总结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明慧课程建设研究

 

 

 

 

 

 

 

 

 

 


 

                                                                

 

 

 

 

4.子课题设计

课题主持人:景盛、季凤茂

子课题设计和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景盛  季凤茂

1.关于明道文化与特色课程的文献研究

景盛、王玉东

2.根植于“明道文化”的课程体系架构研究

     景盛、季凤茂、朱余亚、卢建生、马贞、王玉东

    3.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生课程建设研究

卢建生、马贞、顾春芹、刘春玲、储友华、周进、陈金稳、常毅

4.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德课程建设研究

朱余亚、马贞、顾春芹、钱剑波、陈云、张丽、闻美娟

5.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明慧课程建设研究

季凤茂、王丽华、王玉东、王亚、陈海霞、张小强、王志军

6.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创生研究

朱余亚、史长禄、陆德凤、陈晓燕、彭文珍、薛祖红、邵晓玲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⒈ 主要观点

⑴学校文化是特色课程建设的灵魂。特色课程建设只有充分体现学校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学校的价值取向、教育哲学理念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的学校文化,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⑵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它不是对学校文化的机械解释,而是创造性的再生。特色课程建设一方面受制于学校文化,但另一方面它的形成和实施又是对学校文化的发展。

⑶特色课程建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生者,乃至课程本身。教师专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设计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评价力的生成。

(4)儿童核心素养体现着超越性、情境性和反思性的特点,特色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避免课程的单一化倾向,发挥整体性优势,它可以实现课程的活动化走向,让学生在情境中发展素养。

⒉ 可能的创新之处

⑴从实践层面探索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丰富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

⑵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实践研究,试图努力探索学校文化如何融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过程,学校课程建设如何植根于学校文化,为学校文化如何内化、落实、丰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学校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报告

2017年10月

明道特色课程体系架构研究

研究报告

2017年10月

明生课程建设

特色课程教材

2019年9月

明德课程建设

特色课程教材

2019年9月

明慧课程建设

特色课程教材

2019年9月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创生研究

实践研究报告

2019年6月

根植于明道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9年10月

七、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⒈ 有相关研究课题作前提

由本课题组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已圆满结题,并获得江苏省第三届精品课题。该课题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等维度对明道文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版了《行走在明道文化建设的路上》研究专著,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课题是我们申报课题和展开研究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题与该课题高度相关,属于明道文化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⒉ 有人力作中坚

我校是南通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优质学校,拥有一个实干的群体,课题组研究人员都是教育教学的骨干,学历都在本科以上,曾经研读过很多教育学、心理学专著,其他书籍也广泛涉猎;课题核心组成员中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10人;这样一个群体爱读书、爱实践、爱反思、爱动笔,人人都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⒊ 有硬件作基础

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小学,近几年来,我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优越,活动教室和场地设备齐全,各项活动新颖丰富;图书室、阅览室正常开放,每个教师都订阅一份以上教育教学杂志。学校特色课程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特色课程,获得全国优秀特色教材一等奖。

⒋ 有管理作规范

学校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总结反思等工作。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在实处、科学规范。

⒌ 有培训作支撑

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拟聘请省、市教科院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定期来校培训课题组成员;鼓励课题组成员走出去,不断吸纳他人的做法和经验;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材料、听取讲座、观摩录像等。

⒍ 有经费作保证

学校把科研兴师、科研强校当作常规工作来抓,一向重视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研究经费列入学校科研经费预算,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